学习陶行知身上的教育家精神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陶行知先生所走的道路是人民至上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当下,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从陶行知式的大先生身上汲取养分。”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2日在京举办的“弘扬教育家精神 造就千万个‘新时代大先生’”座谈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如是说。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两次引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大先生陶行知》书面印有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是镌刻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目中的话语,滋润着每一代教师的成长。”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广谈及陶行知时表示,“这样的一位‘大先生’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丰富价值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办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2023年9月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做“大学问家”“大先生”的传统,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时代背景下,‘大先生’的精神特质既与传统人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一脉相承,又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周洪宇认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教育家精神,新时代“大先生”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为学、为事、为人都堪称表率的“大先生”,是努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大先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周洪宇表示,“大先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需要,同时还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需要。“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到‘四个相统一’,再到寄语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二级巡视员陈武进一步强调,从“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到“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从“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我国每年教师节的宣传主题都凝聚着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极其丰富,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师道,又有新时代特色。教育部推出的系列尊师、惠师举措,旨在将“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教育家精神凝聚人心,并成为千万教师的自觉追求。
造就千万个“新时代大先生”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走向教育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大先生”,但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做一名好老师。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时,寄语广大师生: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会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长胡穗提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仍然难掩激动之情,“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师范类院校,造就千万个‘新时代大先生’,要树立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浸润每位青年学子心灵,用教育家精神熔铸教师队伍的仁爱之心,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对人才发展规律的尊重,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新时代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让学生保持继续求知的欲望,还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知识和学问,要进一步掌握新知识,了解世界的变化。”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说。
“教师教育最关键的是要把教育理论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能力。”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认为,要将理想信念贯穿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将教育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媒介的积极叙述,营造培养教育家的精神土壤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