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崔晓杰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9月13日   第 05 版)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利用科技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结合新兴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战略,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人才培育的基地,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开发,聚力培养战略性急需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产教融合,促进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对接。针对区域产业优势,设立特色专业和研究中心,加快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常态化教育体制机制新格局。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建立灵活的机制和优越的人才生态环境。一方面,改进和优化人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优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推动实现人才、项目、基地、资金的一体化配置,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和发展的限制,推动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探索推广“人才飞地”政策,构建“人才引用在外、两地技术研发、成果本地转化”的引才用才新路径,打造多元化人才供给服务新模式,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注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有针对性地提供资源支持和引导,加大普惠性支持力度,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障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强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人才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以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优势。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和小卫星、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布局的需求,精准补链、固链、强链,深入分析研判自身的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尖端企业等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加大“订单式”“学徒制”培养力度,实现教学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快形成人才队伍建设的“雁阵”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融通共赢。为此,应加强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科技发展需求的人才。建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政策支撑。组织实施创新工程,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科技研发与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化人才布局,形成区域内的人才流动和资源互补。

(作者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民进齐齐哈尔市委会副主委)

2024-09-13 崔晓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7681.html 1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67,68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