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民意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

婚俗文化的新变化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14日   第 10 版)

每年“金九银十”是婚礼的旺季,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不少新人扎堆举办婚礼,而这一人生的重要仪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繁琐礼俗到现代的简约时尚,结婚新风尚正以它独有的魅力,诠释着“小仪式背后的大文明”。本期民生·民意特别关注“婚礼新风尚”。

——编者

“幸福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正确的价值观和婚育观是家庭幸福的前提。”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举办简约婚礼,既是个性化的追求和自我表达,又是消费更理性的表现,也是婚俗文化多元化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俗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其中,结婚“三大件”就是传统婚俗的一个缩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如今的‘房子、车子、票子’,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适婚青年肩头越来越重的‘担子’。”马东平谈到。

然而,近年来,这一现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婚姻的本质是两个相爱的人共同组建家庭,共度一生,而不是一场炫耀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仪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婚俗选择更加多元,也更加理性,不少年轻人开始选择更加简约的婚礼风格,更强调个性化的婚礼表达,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婚姻观念的深刻转变,同样也是新时代务实、理性精神的反映和体现,将有助于推动婚礼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马东平说。

根据中国婚博会发布的《2024结婚行业全业态消费动态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一线城市平均婚礼关联总花费为20万—30万元。在婚礼投入上,更加追求性价比,费用支配更为理智,总花费普遍下降10%-15%,婚礼规模更注重品质和细节的精致设计,个性化追求越来越丰富。

马东平介绍,从目前婚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群体性、简约性、多样性等特点正在逐渐凸显,集体婚礼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例如今年举办的“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新人们发出婚事新办简办、反对高价彩礼的倡议,这种形式是对传统婚礼的有益创新;年轻人更加追求简约明快的婚礼仪式,简约但不简单;婚礼充分彰显年轻人的个性,草坪婚礼、空中婚礼等,各种新奇和富有个性色彩的婚礼成为众多年轻人的选择。

此外,马东平谈到,我国传统婚礼不仅仅只是新郎和新娘的事情,也是双方家庭的大事,最近关于“新型婚礼”的报道中,许多都提及婚礼只邀请双方好友参与,从而引起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型婚礼”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极简”并非唯一追求,婚礼要体现家庭属性以及构建和谐家庭的目标。

马东平强调,在倡导简约婚礼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婚礼的形式,“传统中式婚礼的仪式和习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强调了家庭、亲情、感恩和礼仪等重要概念。通过这些环节的传承和演变,能让新人认识到婚姻的神圣和婚礼的意义,更加珍视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有利于构建美满的家庭和和谐的社会。”

如何引导和鼓励婚礼新风尚?马东平认为,首先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给予简约婚礼肯定;其次,引导培育相关的婚育产业和文化,传统的婚庆行业需要适应新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婚庆形式和婚俗文化的创新。“此外,在简约婚礼和相关行业需求相伴相行时,便会产生行业标准和规范,还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行业规范发展,让简约婚礼风能够刮得温暖而温馨。”马东平说。

2024-10-14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杨岚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589.html 1 婚俗文化的新变化 68,58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