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教育

听学子说:

大学生体育运动“卡”在哪?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实习生 宋梓依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03日   第 10 版)

“20岁的年龄,80岁的身体”“半年动一次,一次躺一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体测中的800米”……面对记者关于身体素质情况的问询,高校学子们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焦虑与担忧。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不佳问题备受关注,据2021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仍未见好转。

“不是我们不想运动,而是锻炼身体面临着重重困难。”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齐钰向记者表示:“我们知道运动对身心健康有很多好处,刚开学时我还满怀激情地加入了长跑社团,我的室友甚至还办了健身卡,不过后来再也没去过。”

为何心动却不行动?大学生运动习惯与健康理念为何脱节?场地难求,是不少大学生一致反馈的问题。热爱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李响表示:“体育场馆开放时间短、场地也很有限,能否约到场地有时全凭手速和运气。”此外,还有不少学生认为软件的支撑不足也对体育锻炼造成阻碍。大三学生林一直言:“今年看奥运会,激发了我的网球兴趣。但由于没有训练搭档,也缺乏专业老师指导,自己练习很难有效果,慢慢坚持不住就放弃了。”

部分同学想运动却因为种种原因限制而少了体育锻炼的机会,而也有同学表示自己因为学业任务繁重、课外活动过多占据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因而缺乏锻炼的意愿。研究生汪淼认为:“当体育成绩不再和升学考试挂钩时,它的优先级就会迅速降低。仅凭自觉很难让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操场。”她的同学林燕补充道:“由于长期缺乏运动,我们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运动后常常感到不适,由此会更加厌恶运动,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采访中,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大家普遍表示,现阶段,许多学校以实施体育打卡制度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原本就想锻炼的学生开始体育锻炼。同时,将体测成绩纳入综测考核体系的举措,也有力提升了大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对此,李响同学建议:“考核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设置必考项目和可选项目,赋予我们对运动项目的更多自主选择权,深度激活我们的锻炼积极性。”此外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还在宿舍楼栋中增设了公共运动空间,这一举措也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

大一学生彭路告诉记者,学校如果有运动比赛,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比如,前不久为了准备羽毛球比赛,我每周都会约好友练习,逐渐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学生会文体部张菲菲也表示,运动不应局限于校园内,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户外越野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的同时锻炼体魄,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本学期我们文体部就成功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张菲菲说。

在专项运动指导方面,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多数学生的专业体育指导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对此,研二学生陈悦表示:“希望学校可以组织相应活动,邀请相关领域有经验的老师或同学进行一定的课外指导,以方便大家掌握更专业的运动技能。”同时,许多热爱运动的学生表示,自己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很大原因在于受到了身边朋友的带动,对此,汪淼建议:“高校可以探索建立运动小组等机制,通过互相督促的方式,让体育锻炼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采访中,陈悦望着学校张贴的一幅幅“十佳学子”海报,忽然有了灵感:“这些榜样主要聚焦于学业与科研方面,学校或许可以探索设立‘校园体育之星’的评选。毕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蓝图中,‘体’不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支撑其他各方面潜能的基础。”林燕则开启了自我反思:“广大学子应重视体育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克服懒惰心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别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成为一句空谈。”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2024-12-03 本报记者 朱英杰 实习生 宋梓依 听学子说: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028.html 1 大学生体育运动“卡”在哪? 71,02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