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出现罕见的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全球极端天气也频繁发生,已造成多方面的灾害影响及其相关联的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安全挑战,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灾害影响的能力,努力减少极端天气产生的灾害。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安全责任。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安全责任。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安全影响,提高政治站位,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从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思想高度认真对待,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尽全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
二、完善极端天气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建议将关联于气象的灾害风险管理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针对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响应、减灾救灾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筑牢全链条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应急和支撑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响应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发布预警避险信息。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提高城市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当前需要全面排查全国地下基础设施情况,对已建和待建的重大基础设施进行气候风险评估,高标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四、提高气象预报的精准度,加强防灾减灾预警能力建设。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提高气象监测能力,特别是提高对小尺度极端天气的精准监测水平。加强多尺度极端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过程及其灾害影响机理的基础研究,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特别要提高对短临极端天气的及时精准预警能力。加强暴雨、风雹、洪水、干旱等的主要灾害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评估研究,为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防灾自救能力。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趋强趋多,全社会要提高天气异常常态化的风险意识。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对各类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险自救知识和能力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