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是中国明朝袁了凡所作的家训,教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的效验。
袁了凡(1533-1606),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直到今天,社会上还有很多国学爱好者在学习、传播《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什么?带给现代人什么样的启示?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改变命运。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所禁锢。了凡先生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安排,不想读书,一度消极、被动对待;后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最后功成名就。
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就是如此。2020年东京残奥会,运动员给我们留下了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他们用残缺的身躯,书写出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二、百善孝为先,与人为善。
人除了自己,考虑最多的是子女后代。不用任何外在力量作用和要求,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对子女好,也舍得付出。而对自己有最大养育之恩的父母,则往往忽视了。一个对父母都舍不得付出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会在与你合作时合理考虑你的利益,更别说他会宽容不争;一个对父母都言辞不敬的人,你不可以指望他做你的下属会听从你的指令,提高执行力,如期完成工作任务;一个连父母的需求都懒得了解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了解客户需求,一个对同事对客户口角相向的人,对待父母肯定也言辞不敬。所以说:想要改变命运,想要与人为善重塑性格,就应从孝顺父母开始,百善孝为先,因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第一课题,也是必过的第一关。
三、行善积德,享受人生。
第三篇“积善之方”所说的,都是积善的方法,发慈悲心,广积阴德。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感化大家。慈就是给众生快乐,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时常关怀众生,处处为别人着想就是慈悲心。
《了凡四训》还讲到布施,我们的钱财要舍,确实不容易,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礼记·中庸》所说,君子即使处于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心存敬畏,不敢造次;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要有所戒慎畏惧。越隐秘的事越容易显露,越细微的事越容易显现。因此,君子独处独知之时更要谨慎,心中不起恶念,真正做到克己功夫。
《了凡四训》告诉我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要建立改变命运的信心。人若能为“厚”,即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必有后福;一个人若为“薄”,即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将招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
做善事不能贪功,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大家都能秉持一片善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做善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善事,来改变身边的人,做善事是一种快乐。
四、虚怀若谷,功成名就。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会捅出大娄子,后悔莫及。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自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五、改过自新,成为圣贤。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数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
那么,如何去改?《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敬畏心;第三,要有勇气与决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有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要“与人为善”,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束缚,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气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难以污染我们的心灵。即便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六、改变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从细微处发生的。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述了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它不仅包括了待人接物的技巧、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值得大力传播和弘扬。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