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傅雷家书》是我国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1954到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傅雷家书》经历了30多年出版过程,不断增加书信内容,从一本十几万字的小册子变为一本傅家大书。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浓浓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典范父母。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傅雷其人。
傅雷(1908-1966),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但傅雷在国内影响更大更广为人知的是其代表作品《傅雷家书》。
今天的父母能从《傅雷家书》中得到怎样的启迪呢?
首先,父母应先教会子女做人,对子女的爱要适度。
在《傅雷家书》中,无一不流露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关心体贴,在那个年代,通过书信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书中“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体现了傅雷对傅聪离家的不舍但又不得不为的矛盾心理。
爱孩子,就让他向外发展,让他在经历风雨后学会成长,傅雷夫妇对傅聪和傅敏的爱,是那么含蓄却又深刻。他们没有把孩子宠成温室里的花朵,当傅聪遇到挫折跌倒哭泣时,傅雷并没有心疼地把他扶起来然后跟他说“孩子,前面有困难,咱不前行了”,而是通过和风细雨般的鼓励,让傅聪自己爬起来,勇敢地向前。溺爱不是爱,而是害,爱他不等于包容他的错误,面对错误,傅雷鼓励傅聪“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做事先做人,他告诉儿子,不仅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还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傅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傅聪要有民族荣辱感,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其次,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兴趣,成为子女的朋友。
傅雷在家书中提到:“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地勉励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父子之间如朋友一般,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作为傅聪、傅敏的父亲和朋友,傅雷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第三,《傅雷家书》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部影响几代人的修养读物,对当代父母与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典范作用。尽管《傅雷家书》的辞藻没有那么优美华丽,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含蓄表达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爱孩子,就要引导他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谦逊,学会面对挫折时勇往直前,学会在收获成功时戒骄戒躁,学会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新型两代关系么?《傅雷家书》对当今社会处理好家庭关系、弘扬优良的家教家风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值得今天的父母们学习和借鉴。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