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玺
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表示,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
2022年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
建设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基地项目)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从以往开发情况看,新一轮新能源基地开发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强化。我国基地项目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布局缺乏宏观统筹,电网规划建设与新能源开发利用不适应,输电通道建设滞后于新能源发展,部分电力输出受阻。基地项目开发建设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各类主体“一拥而上”,抢装机、抢上网问题突出,不利于充分发挥基地项目规模化优势。
二是技术研发和管理规范有待加强。高性能风机轴承、高效光伏材料、低成本大容量储能等技术亟须突破,关键装备国产化率较低。基地项目需要发电、电网等跨专业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建设、验收、运维等标准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风电叶片、光伏电池板技术迭代速度快、回收处理复杂,前期投运机组将迎来退役报废高峰期,相关废弃材料有待规范管理。
三是政策机制有待完善。存量风光等新能源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不达标,市场化交易存在无序竞争、竞相压价现象,补贴资金来源不足、缺口较大,财税政策落实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新能源进入平价上网时代,基地项目将会面临保障性收购电量压减、上网电价水平下降双重压力,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大。
为推动大规模新能源基地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基地项目发展专项规划,以省为主体明确项目规划布局。健全项目规划衔接传导机制,统筹源网规划目标和建设时序。实行“一央企牵头一基地”开发管理模式,按各方出资占比实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国有资本无序竞争。发挥央企人才、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形成“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总结一个、推进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管理规范建设。支持央企组织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成立“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协同攻关大容量风机、高效光伏组件、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等关键技术,提升关键设备检测试验水平,加强基地项目标准化建设。加快完善新能源机组及配套设施报废材料回收处理规定,做到各类资产能用尽用、有序退役、安全回收、绿色环保。
三是加快完善政策机制。完善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交易体系,鼓励新能源发用电主体开展双边直接交易。加大新能源配额完成情况考核力度,鼓励企业通过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化方式自愿进行平价并网。完善配套火电和储能的发电容量及辅助服务补偿机制,探索开展基地项目以“打捆”方式统一参与市场竞价。严格落实税费减免支持政策,着力降低基地项目非技术成本。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