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祥 洪巍
近年来,公共场所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开展社会公共急救,实施院前医疗救助也因此备受关注。能不能成功挽救生命,很大程度取决于“黄金4分钟”内能否及时施救。而院前急救环节最核心的设备,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据笔者调查了解,AED目前在江苏南通安装数量已超100台,大部分在主城区崇川区,但市民对此知之甚少,利用率很低。
笔者认为,南通市院前急救工作尚存短板,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其落实与健全还需要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范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救与互救意识与能力亟待提高,院前急救设施配套服务与管理也急需完善。
例如,一些AED机器地图定位与实际位置存在较大偏差。高德地图及微信小程序“救命地图”上标注位于濠南路老图书馆有AED,而实际该机器因图书馆搬迁早已不在原址;标明南大街某商场的三楼有AED,而实际地址为五楼服务台;标明南大街某商场一楼总台处有AED,而实际在一楼电梯间内。还有一些AED安放地较为偏远、并不在显眼处,不利于救助者第一时间找到机器,快速施救。
另外,一些公共场所商场员工反映,AED设备只在当初安装时曾组织过培训,长时间不用早已忘记如何使用。市民则大多只听说过AED救人案例,实际并不掌握使用方法,且因怕担责任和风险而不敢使用急救设备。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建议:
一、学习借鉴国内地区先进经验,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管理地方性法规。结合南通市及崇川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院前急救管理条例,构建独立完整、规范统一的院前急救制度体系,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急救技能水平。倡导每一个AED布点公共场所内的单位应设置院前急救专人专岗,定期培训考核,保证专岗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急救技能;积极开展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宣传与培训,改变百姓对院前急救处置的传统观念;试行急救师师资上岗考核培训机制,充实急救培训师资队伍。
三、在配备AED为代表的院前急救设备时,应按照科学规划、有用实效的原则,优先在人口流动量较大、意外发生率较高、短时间内无法获得院前急救服务的公共场所的醒目地点配置,并在周边设置AED醒目标识及提醒;利用大数据信息手段绘制AED地图导航,畅通远程网络化管理,保证救助设备零故障、无移位,提供准确的院前急救设备地理位置服务。
四、积极向社会招募急救志愿者并培训,统一注册纳入院前急救系统管理,当发生突发状况时,120可呼叫或提示附近志愿者先行赶到现场实施院前急救,提高救助成功率;尝试将交巡警、城市公交、地铁轻轨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纳入专业院前急救志愿者队伍,并配备可携带移动型AED,以便在第一时间搭建城市救助方舟,最大程度保障百姓的生命安全。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