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朱自清写作非常认真,叶圣陶曾与他同居一室,见过他写作时的状态:“朱自清作文极为用心,下笔不怎么快,不稳妥的意见绝不乱写,他总是不惮劳烦地翻检有关资料。”
朱自清写完处女作《别》,把初稿放置了几个月。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取出来看一遍,做一些改动。作品定稿后,他刚将稿子寄出,忽然想到其中可能有一个错字,连忙到邮局追回了那篇稿子。有人问他何必如此认真,朱自清回答道:“怕逢着别人的指摘。”
1946年12月,朱自清完成《论诵读》一文,马上寄给《大公报》副刊主编沈从文。过了几天,沈从文来信说,稿子好像没有写完。得知消息后,朱自清赶紧来到沈家,发现稿子缺了一页。于是他干脆坐在沈家的书房中,直接把稿子补写好,才放心地离去。
有一次,编辑郑振铎向朱自清约稿。朱自清随即寄去一篇《好与妙》,洋洋洒洒几千字,的确是一篇扎实用力之作,郑振铎看后非常满意。然而没过几天,朱自清又给郑振铎发去快信,索要原稿,说还要修改一下。郑振铎原以为他只是做些微调,没想到朱自清不仅增加了例证,还将几千字的稿子重新誊写了一遍。每每提起此事,郑振铎都万分感慨地说:“佩弦做事,就是那么不肯马马虎虎!”
1927年,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写有这样的句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抗战前几年,有一个叫陈少白的读者写信给他,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问了好几个人,都说陈少白的话不错。最后他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刘先生查阅有关昆虫的著作,找出了一小段文字,大意是:平常夜晚,蝉是不叫的,但在月夜,却能听见它们叫。为了彻底弄清这个疑问,朱自清就留心观察。不久,他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了蝉的叫声。1948年,朱自清专门写了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慨。
为了一句话,竟然探究了20年。朱自清的这种“求真”精神,确实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