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茜
“红宝石般的汤色,有老木头、落叶和土地的气息,入口有米汤的甘甜和醇滑感,令人十分愉悦”。这是我对一款熟茶的描述,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我对熟茶的热爱和追捧,但这种喜爱并非与生俱来。
清香、嫩绿、鲜爽是很多人对茶叶的基本认知,而普洱熟茶却处在这一认知的反面。普洱熟茶出自云南,但在过去,云南人几乎不喝熟茶,在茶区出生长大的我,日常中最常见的是晒青或炒青毛茶。这种汤色红浓,香气特殊的茶叶在云南只是被生产出来,它的知音在远方(珠三角、香港以及海外)。
我与普洱熟茶的第一次相遇是2005年,我当时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昆明花鸟市场买了一块价值几十元的茶砖。我用泡绿茶的方法,得到了一杯酱油汤色的茶汤,入口真是五味杂陈,难喝到差点摔杯子,之后几年都没有再喝熟茶的勇气。
时间来到了2010年,距离我第一次喝熟茶已经过去了5年。这一次,我在广式茶楼喝到了菊普,对比我第一次喝到的熟茶,感觉好喝多了,虽然有点奇怪的气息,但搭配茶点,还蛮解腻。茶不见得多好,但店家投茶量适中且浸泡时间短,味道比较平和。回想我第一次泡普洱熟茶,差不多是300毫升的水,放了一块干茶(5克左右),泡了两三分钟,没有茶水分离,直接抬起杯子就喝,进入茶行业之后,我才知道我这种喝法几乎等同于开汤审评。
通常来讲,作为一个在茶区长大的人,应该对自己家乡的名茶有所了解,而我对普洱熟茶的无知,主要是因为这种茶在历史上只销往特定区域,本地几乎只产不喝,除了做生产和做贸易的人,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
我们现在喝的熟茶,也叫人工渥堆快速发酵普洱茶,是1970年代的产物,在这种现代发酵工艺中,也融入了传统发酵茶工艺的基因。历史上的普洱茶工艺和今天的有所差别,但是加工阶段也会有泼水、起堆等轻微发酵,在长达几个月的运输过程中,茶叶还会进一步自然发酵,所以在销区很早就出现了喝陈茶的习惯,这种品饮习惯的形成,和运输条件、天气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而这种茶,仿佛与原产地喝茶人处于平行世界,产茶区信奉的是绿茶思维,新的、嫩的才是好茶。
那么,作为一种原本只有小部分人钟情的饮品,熟茶究竟是靠什么征服大众的呢?
2000年前后,熟茶在大众消费市场被广泛关注,首要原因不是口感,而是普洱茶独特文化和功效。历史文化方面的关键词就是茶马古道与马帮贡茶,这两个关键词随着云南旅游热、民族文化热以及马帮进京事件共同推进,这一意象与现代文明、与城市化形成了一种反差,独特的标签、用复古的方式让云南普洱茶在大众消费市场迅速复兴。
在功效层面熟茶主打降脂减肥消食,前些年还有人总结说,人们都是吃饱了撑着才喝熟茶,这一句戏谑背后,其实是经济发展、物资过剩的结果。
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火锅、小龙虾、甜点、每一次重口味狂欢过后,我都会用熟茶来安抚身心,几杯熟茶下去,身心都会无比的舒畅和轻盈。滋味醇厚、解腻消食的熟茶,与这个重口味时代不谋而合。
讨论熟茶的流行,也离不开城市化进程和人群流动的时代背景。这一背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饮食。如果你生活在城市,无论是线上点餐还是线下就餐,你会发现各地的风味唾手可得,但要吃上一顿本地美食却得颇费心思。在饮食去地域化的过程中,熟茶也从特定区域的定制茶饮变为了一种更加大众化的饮品。
从拒绝到接受,与茶叶生产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发展,以及我们身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都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喝什么与不喝什么,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对熟茶从拒绝到接受,再到喜爱的过程,背后是一场饮品的革命,这场革命,与工艺、产业、以及观念的变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