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专家热议钢铁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0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李元丽

2022年12月10日以“科技赋能 卓越运营 钢铁新征程”为主题2022(第十一届)中国钢铁技术经济高端论坛在线上成功召开。与会专家、企业一同探讨钢铁企业科技发展与卓越运营之路,共同推动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认为,要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依靠科技创新,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正确理解和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今年以来,钢铁业运行面临着价格下跌、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等困难和挑战。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财务资产部副主任刁力介绍,今年前10月,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73.35%,利润率为1.73%。

“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刁力分析称,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钢铁需求增速回落,全球钢铁生产呈下降趋势。国内形势喜忧参半,钢材需求有望平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未来,资源能源环境将制约钢铁行业发展。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碳排放生产的能耗约束政策,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大幅增加,环保设备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给钢铁企业降本增效和持续发展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资源、能源产品价格高企,严重压缩了钢铁企业盈利空间。

在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看来,正确理解处理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对转型成功至关重要,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解开减碳与增长两难、实现减碳与增长双赢的钥匙,是创新驱动的绿色技术替代和减碳成本下降。他分析称,创新型“碳替减”是指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是在减碳的同时实现增长,把二者的冲突关系转化为协同关系。增量部分的碳替减可以降低全局碳排放强度,存量部分的碳替减则可降低全局碳排放总量,创新型“碳替减”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

优化钢铁布局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基于我国钢铁行业‘双碳’目标实现路径和现有流程结构,应用短流程可大幅减少原料消耗,应进一步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表示,目前我国短流程工艺具有如下特点:工艺流程比较短;生产规模比较小;废钢作为原料,产品受限;主要能源是电,产品成本高;建设费用低;废弃物比较少,CO2排放低;能源利用收回需进一步研究;生产管理灵活。

王新江强调,废钢要作为战略资源,统筹规划。发展电炉生产流程,要考虑国情、符合规律,要科学把握发展电炉流程的意义和条件,要用全废钢冶炼取代“铁水+废钢”模式。针对科学发展短流程,王新江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产能置换政策;二是加强废钢行业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建立电炉短流程钢铁厂的准入标准,规范新建和老厂改造;四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推动电炉短流程绿色化及智能化;五是深化电力体系改革,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钢铁业要在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上下功夫,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表示,要围绕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高质量、更好使用、更易加工、更加绿色的钢铁新产品、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已初具规模,计算网络化、网络智能化、传感智能化深入发展,极大激发了先进计算、高速互联、高端存储、智能感知的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力。“行业要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钢铁绿色低碳发展。”范铁军举例说,一方面是智能生产,促进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节能降耗;一方面是智能管控,实现企业生产、物流、能源、低碳、设备、安全、环保等数据全流程跟踪,助力企业节能降碳。

多措并举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在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看来,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是打造钢铁强国的基础,技术贡献度是体现钢铁强国的关键要素之一,要以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和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为着力点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实现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需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卓越运营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成本体系管控,深度挖潜对标,精准靶向提效,激发钢铁企业经营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科技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增强产业链韧性。”在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看来,应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锻长板、补短板,以企业为主整合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实现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化,构建研发、生产、验证、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及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创新机制,形成新型的创新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模式、创新网络。以钢铁为代表的基础产业,亟须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链韧性。

干勇院士指出,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在环境生态、产业和能源结构、工艺流程、质量品牌、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着力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具体路径分析:一是通过政策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三是优化钢铁布局,鼓励短流程工艺;四是同步推进节能与降碳;五是用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产品;六是研究推广氢能新技术;七是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变革。其中,推进新型结构材料和氢能应用,在助力我国钢铁行业增强产业链韧性、实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建立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氢体系。

2022-12-20 李元丽 专家热议钢铁业高质量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535.html 1 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35,53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