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华夏周末

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苏禾日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15日   第 07 版)

如果要避免思想的僵化,就要特别注意两条戒律: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教授大量的科目,却只是蜻蜓点水地教授一点皮毛,只会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如果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英)怀特海

如何避免思想的僵化,让思维充满活力?怀海特对于教育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的内容和科目,二是要尽可能地把教的内容讲透。其实,这就是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填鸭式的教学,往往就是把大量碎片化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只需要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完整准确地呈现知识,而不需要对知识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更不需要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自然是无趣的、乏味的、消极的。所以,与其蜻蜓点水地教授那些毫无联系、鸡零狗碎的知识,不如少而精地教授学习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命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知识是鲜活的、有用的,才能体验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和解决问题的快乐。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会枯燥无味,不会劳而无获。

我只想说,我们想要的“理解”,是坚定不移的对现在的理解。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没有比轻视现在对年轻人的危害更大的了。现在包含了一切。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

——(英)怀特海

过去、现在、未来,是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现在包含了一切。现在是一个神圣的所在,因为它既联系着过去,又包含着未来。”但是,我们的教育经常要么强调过去,要么注重未来。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过去,用过去的知识培养现在的学生,为未来服务,那显然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未来,毫不关注当下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也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怀特海对于“现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认为,现在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关注现在,就是要让教育有用,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教育当然应该是有用的,不管你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当下的力量,努力解决当下的问题。当然,把知识的“唯一用途”说成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武装我们的现在”,也有些过于狭窄了。

让我们转而考察科学和逻辑方面的教育使我们必须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被动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来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话,简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这样,生活更不应该这样。

——(英)怀特海

之所以为“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这句话加了一个引号,第一,它是怀特海知识论的一个重要代表性观点;第二,我有点担心它可能会引起歧义,同时也表示我不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其实,在论述这个观点时,它是有一个前置性条件的,主要是说在科学与逻辑的领域,并没有包括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有些知识其实是属于“无用之大用”的。莫兰把讨论的范围限制在科学与逻辑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指出,我们学习一个科学概念,“首要途径就是去证明它”,而且,“凡是被证明的东西都应该加以利用,凡是被利用的东西都应该(只要可行)加以证明”。他反复强调教育就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那么,究竟如何去利用知识呢?怀特海认为不是去消极被动地背诵记忆这些知识,而是要努力把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感知、情感、思维等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和人生的问题,这才符合人性的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指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就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和人生的问题而言,不仅仅对于科学与逻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其实也是适用的。

2023-07-15 苏禾日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6505.html 1 让知识生动活泼起来 46,50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