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传承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林继富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7月31日   第 10 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财富、活的生活、活的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非遗保护到今天,我想会找出一些规律,比如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本质?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生命体,其最核心内容就是文化基因,并且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是被人们所遵守的、所实践的、所共享的。这种基因在非遗中编织成中华文化的绵密系统,也编织成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非遗中,有大量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因要素,比如女娲神话、盘古神话、二十四节气等,都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很多民族地区的乡规民约,里面有大量规制我们如何维护好所生活环境和土地的关系、和山水的关系的内容,这种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千百年来在自己生活、生产经验基础上实践出来、提炼出来的,它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丰富的智慧,汲取有效的经验。比如很多乡规民约中规定了我们如何和社会相处,怎么让社会秩序实现良性循环,等等。前不久我到云南迪庆调研锅庄舞,这一舞蹈就是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规制礼仪制度。这样一种规范在乡村文明建设中非常重要,这样一种系统对于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基因里,还蕴含着做人、成人的道理,民间故事中大量讲到与人为善、邻里相和,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我们应该传下来。

那我们如何传承与利用这些优秀基因?做好非遗保护,不仅仅是把非遗留下来,还要让非遗很好地回到生活里,以实现活态传承、活化实践。如何让非遗与生活很好地对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连接点。比如在非遗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是否可以将非遗进行转化实践。又如传统民间游戏,如何通过游戏传递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秩序意识等。在未来,非遗是大有可为的。

如何利用文化基因来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来更好地传承延续?在非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今天民族工作非常重要的主线,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中国非遗蕴含在56个民族中,它在自在、自然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长、丰富,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中国非遗目前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557项,子项目3610项。这两个项目数量为什么不一样?因为在中国非遗保护过程中,我们已经明显意识到,很多非遗是在多个民族地区流传,这是中国某一个传统文化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被共创共享共融的结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非遗中表现得很明显,它是在一个区域内可以被多民族享用、创造、接受的文化和生活,交往交流交融中生产出来的非遗自然是共情的。国家级非遗在认同里有区域性的、民族性的,还有家族性的,这种认同如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连在一起,我想它有一个红线,这个红线就是中华民族。比如对中华民族共同符号的接受、彰显,共同价值理念的实践。

如何在非遗保护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让非遗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这一点,非遗才能真正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到共同生活的温暖。比如当下所开展的非遗转化创新、传统村落保护等,里面都包含了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对于如何让非遗给老百姓带来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期望,如此中华56个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以非遗为纽带,不断巩固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2023-07-31 林继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7386.html 1 传承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7,38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