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是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措施,在纾解学生家庭教育负担重、家长精力消耗大等现实焦虑,破解育龄家庭“不愿生”的难题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不高,主管部门对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尚不健全;教师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经费保障存在一定困难;家校协同不够,校外培训机构隐蔽开展学科类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建议:
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准施策。充分认识课后服务在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抓紧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工作监管评价机制。国家层面对课后服务工作情况开展全面调研,总结各地好经验好做法,考虑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异,分类制定出台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指南。加强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规范管理,广泛遴选优质社会服务资源,大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进一步聚焦短板,强化保障。根据课后服务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制定教师队伍在岗培训规划,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对专业教师严重匮乏的地方,制定具体支持政策,多渠道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同时解决好教师弹性工作制度、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等痛点问题,给学校和教师减负。加大对西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省(区、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为课后服务提供相应财力保障。
进一步强化协同,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尊重家长与学生意愿,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校沟通,强化家校共育。大力宣传课后服务积极成效,及时回应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的查处工作力度。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常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