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此,建议:
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最基础、最根本的是为青少年提供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应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各级党委、政府要限期为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开齐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课程。
建立青少年心理问题家校社协同辅导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组织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和学校家庭协同辅导机制,学校对心理高危学生,要制定“一生一策”干预方案。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卫联合会诊、干预和康复机制。由卫健部门委派专业精神医生担任中小学卫生副校长,指导学生家长陪同学生到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或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建立高危心理学生“预警研判—流转办理—盯办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形成网警发现,公安抢救,教育、医院联合干预治疗,社区康复和及时复学一体化心理高危学生保护体系。
加强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和医师队伍建设,健全心理疾病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技术保护儿童战略,对电子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前置审查。
(发言人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