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副刊

吴健雄说芦粟

陆钟其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7月10日   第 11 版)

又到夏季,各种时令水果纷纷上市,我不由想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健雄的一段往事。

当年,吴健雄久别故土返回家乡,在吃好饭上水果时,宾馆按惯例上了西瓜、哈密瓜之类,不想她却问:“芦粟现在还有没有?”

甜芦粟虽像甘蔗但又不是甘蔗,既不是水果也不属于蔬菜,所以在水果店和菜场基本都看不到它的身影。

熟人弄来了几根黑穗头芦粟。

看到芦粟,吴健雄分外高兴,在自己吃的同时还向丈夫袁家骝推荐说:“几十年没有吃了,你也尝尝,不输甘蔗。”与此同时,她深情地回忆起了童年的情景。

吴健雄回忆说,芦粟是她童年时最好的零食和天然饮料。还告诉袁家骝一个“秘方”,手上割破的小创口,可以利用芦粟土法止血。吴健雄说,吃芦粟最要小心的就是撕芦粟皮,有一次一不小心,锋利的芦粟皮曾划破了手指,渗出血来。急得袁家骝心痛地问:“出血厉害不厉害、痛不痛?”吴健雄笑着说:“我们一点也不怕,因为有土方法:将芦粟皮上一层白粉状的东西,收集来涂在小创口上可以止血。”

吴健雄又笑着回忆,奶爹(奶妈的丈夫)那时常将一根根长芦粟扛到集市上去卖。城里人买后往往要求砍成一节节,剩下1米左右的穗是不要的,而节俭的奶爹就把长得粗壮的穗收集在一起,拿起老虎钳用一根细铁丝绑在一截细竹竿周围,就编成了一把新扫帚。她还很有经验地告诉袁家骝,黑的穗一般不做扫帚,因为扫地时穗上的颗粒会掉下来。

芦粟也是吴健雄儿时的玩具,那时亲戚作为礼物送来的芦粟,往往一大根砍成三截,每截大概1米长,十多根捆扎在一起。当年的太仓城镇,谁家没有乡下亲戚?芦粟送来后,小男孩往往将之作为玩耍打斗的“金箍棒”,大玩“真假孙悟空”,而女生则往往作为“竹马”,骑着相互嬉闹……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时间飞驰到了1992年,吴健雄再次回国时又提到了难忘的芦粟。

是年5月20日,吴健雄应邀回国参加南京大学90周年校庆和物理系建系90周年庆祝活动。接着去北京参加海峡两岸物理学家大聚会。随后,回到位于太仓市浏河镇的明德高级中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吴健雄之父吴仲裔在1913年创办的明德女子职业学校。吴健雄这次回来,是出席由他们夫妇出资建造的435平方米“紫薇阁”在明德中学校园内的落成典礼。

吴健雄夫妇留宿在紫薇阁整整五天五夜,与明德师生充分接触交流,开了好几次座谈会。我当时已在负责太仓学校的德育工作,所以分工配合通知明德师生开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座谈会上吴健雄以芦粟为例,启发学子凡事要多动脑筋。

明德学子在大科学家面前,毫不怯场。有学生说要学习吴奶奶从小就好好学习时,吴健雄笑着说,自己小学时也比较贪玩,也爱吃零食,但也动脑筋,搞点“小发明”。接着就举了拿芦粟当零食和玩具的例子,说自己当时有小秘密、小发现:从芦粟皮上的粉末可以止血,判断其性清凉,对虫蚊叮咬出的小肿块应该也有效,结果果然如此。甚至有一次隔壁同学的头上生了热疖头,蘸水帮他涂了几次,居然也好了。她还补充说,热疖头严重的还是要看医生的。

接着,吴健雄语重心长地说,保持童趣和从小培养动脑的习惯很重要。她笑着告诉同学们:“不过,我也是逐渐懂事,到苏州女师以后,才感觉自己对动手实验、对理科越来越有兴趣的,所以中学阶段是很关键的……”

就这样,看似毫不起眼的芦粟,却一次次地点燃了游子的乡愁,将埋藏在吴健雄心底深处的那些童年记忆,全都激活并激发了出来。她当时动情地对大家说:“其他水果,大多国外都有,唯独这芦粟却是中国独有,别无分店。在国外这些年,我一直惦记着芦粟的甘甜,那是浓浓的中国味、家乡味,今天终于又吃到了,解了多年的渴(望),真是高兴……”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市政协资深文史撰稿员)

2024-07-10 陆钟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4697.html 1 吴健雄说芦粟 64,697 /enpproperty-->